游刃肝胆写春秋,前外事秘书眼中的吴孟超院
2025/7/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一对一治疗 http://ask.bdfyy999.com/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巨星陨落,举国哀痛。作为吴孟超教授前外事秘书的原市司法局政治部宣教处干部达颢文,于今日凌晨作了此文,以表无限敬意与哀思。吴老,一路走好!
年5月22日,中国肝胆外科创始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模范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
听闻消息,伤怀、追忆、缅思和悼念来回在心中煎熬,以此文纪念我们永远爱戴的吴老!
年,我调任到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医院政治处担任干事,有幸在吴老身边工作了三年多的时间,聆听吴老的教诲,受益终生。年,我转业到上海市司法局工作,也还常常回到老单位去看望吴老。
坚毅
我刚刚到吴老身边工作的时候,吴老已经74岁高龄了,但那时的他,行动如风,不知疲倦,每天都是查房、门诊、手术、会议满负荷,完全像一个时刻在战斗的年轻人。
年的医院,还只是刚刚独立编制出来不久的第二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吴老亲自担任院长。
编制工作也是政治部门的工作内容之一。那时候,医院的编制是正团级,吴老曾经担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行政级别早已是副军级,而且那时的吴老文职级别已经是特级,是军内文职的最高级别了。让一个这么高级别的军内专医院当院长,可是难坏了我们这些政工干部了。
“医院就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我必须要好好照顾他。你们不要去管那些级别啊,职务啊,哪怕让我降职降级都行,医院,离开病人。”
的确,年,当那位叫吴孟超的38岁年轻医生以“捅破天”的勇气主刀并成功实施中国第一台肝脏外科手术时,他就立下了一个终生的目标——攻克肝癌。
他从这第一台手术开始起步,不断进取,用了35年的时间,将一个“三人科研攻关小组”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科室——肝胆外科;医院独立医院的“院中院”;再从“院中院”发医院;这些都是他带领着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一步一步,从零起步,开拓至此的事业。
吴老认定的目标,只有达成,没有放弃。
他,就是这样一个坚毅无比的老人。
在我离开他身边工作后的21年里,医院医院发展成为了医院,中国国家级肝癌研究中心,并集合了细胞信号传导治疗、基因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全方位综合攻克肝癌方法的国际领先的医、学、研一体化平台,这一新的提升,距离吴老生前定下的目标又稳稳地进了一步。
回想起当年吴老力排众议,从德国引进王红阳博士的事情也是同样如此。
当时吴老要想把王红阳博士从海外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而王博士重新参军入伍需要层层上报,并由北京总部及军委首长特批,困难程度不亚于完成一个大型综合人才工程。
为此,吴老特意交代:“我不管你们政治部用什么方法,必须要把这个人才调过来,满足她所有的条件,需要我出面去跑,你们告诉我,我就去。只要她能回来,我们未来就有希望!”
这是吴老在多年前交代我办的事情,但直到王红阳博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担纲成立国际级重点实验室并成就国家级肝癌科学中心的时候,我才深切领悟到当年吴老的远见与睿智。
回顾吴老的一生,无论是他担纲手术,把两万多名病患从死亡的边缘亲手拉回;无论是他教书育人,培养了大量的中国肝胆外科人才;无论是他筚路蓝缕,把中国的肝胆外科成就为全世界领先的医学学科……所有的成就,所有的决策,所有的过去,都是在为实现他当初立下的唯一的一个目标,攻克肝癌!
他的坚毅,让他能够从医75年来,只为一事,不忘初心,成就伟大!
亲近
吴老创造的成就常常会让人仰视,也常有人会神化他,甚至会有些病人来向我求证一些“神化”的传言。我在回答的同时,也会告诉朋友们,你们要想认识最真实的吴老,你们就去他的门诊看一看,那时的他就是最真实的他。
吴老特别重视门诊,他说这是他和病人接触和沟通的最重要的时间和地方。一些慕名而来的病人,排不上他的号,医院门口或走廊通道上拦住他求诊。在他身边工作的那几年,我从来没有见吴老推脱过任何向他求诊的病人。任何病人在任何场合找到他,他都会轻声细语地询问病人的情况,了解病人的病情,并给出他的专业建议。在吴老的眼里,任何患者都没有高低贵贱,更没有远近亲疏,完完全全地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
医院刚刚开设特需门诊,每次挂号费好像元。吴老一听就不乐意了:“你们把这个挂号费定那么高,不是给病人增加负担吗?赶紧给我降下来。”
后来,院务部的同事和他一再解释,这是上海市的统一定价,是市物价局核准的价格,不能随便自行调整。于是吴老就要求给他调整到普通门诊或专家门诊去。虽然后来大家还是好说歹说,把他安排在了特需门诊,但吴老还是嘟嘟囔囔地不乐意。有的时候,他还会很内疚地和一些病人说:“不好意思,这个挂号费的事我定不了。贵了,贵了,抱歉!抱歉!”
吴老有的时候很可爱。
有一次,我们配合组织电视台记者进手术室拍吴老的手术镜头,大家穿好手术服,把机器消毒完,好不容易弄妥当进了手术室,把机器架好,他的学生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步骤,就等吴老上手术台进行关键操作。
不一会儿,吴老上了手术台,询问了几个关键的准备数据,然后,右手伸入病人的腹腔,头部微偏,眼睛往右斜上方望着,右手在病人的腹腔内动着,眼睛也斜望着,似乎在感觉着什么……
摄影记者刚想调整镜头拍特写,只见吴老已经把手拿出来,说,“好了!”
紧接着,他的学生们就动手准备后续的缝合动作了。
也就是说,就在我和记者们还有些茫然的几分钟里,吴老已经做完一台手术了。他对人的肝脏,这个脏器器官太熟悉了,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闭着眼睛,靠手,就可以摸得出病灶,并做出精准的外科处理。
做完手术,吴老走到休息室坐着了。
我当时跟到休息室,很尴尬地对他说:“吴老,我们什么都没拍到。”
他有些小得意地哈哈一笑,说:“哦,那你们太慢了!”
但为了帮我们完成任务,他再和手术室护士长商量,和他的学生商量,又多上了一台手术,才让我们完成了镜头的拍摄。
还有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地一件事,就是我大伯在医院做了一个胆囊切除手术。因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规手术,我没有找吴老,科室主任顺利地完成了手术。但是,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我大伯全身发黄,出现了明显的黄疸梗阻的现象。当晚,科室都做好了二次手术或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的准备。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我还是决定要请吴老把一把关。
当天晚上八点多,吴老刚刚从病房查完房回到办公室,我把大伯的片子拿给他看,和他说了情况。他很认真地看了片子对我说:“别急,等一等,可能就是个水肿,我看像是水肿,我的意见是等到明天再看。”
结果,神奇的事情出现了——第二天,大伯的胆管水肿消失了,就真的完全自然恢复了。吴老靠着他丰富的经验,精准地判断了病情,避免了病人再次承受手术或未来可能会终身携带尿袋的痛苦。
那天,吴老还很贴心地对我说:“你怎么不来找我开刀呢?”
我当时就没忍住眼泪:“怕您忙,这么小的手术本不想打扰您的。”
他说:“没关系,有什么事随时来找我。”
其实,在吴老身边工作过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你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个他看过的病人也都会有同样的深切感受。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年,我和摄影家俎建成老师一起给吴老拍摄整理了一本画册,那也是为吴老出的第一本讲述他生平成就的画册。在思考画册名字的时候,我再三推敲,定下了《游刃肝胆写春秋》的字句。
吴老,在我的心里,就像一位真正的大侠,一把柳叶刀,行走江湖,将中国的肝胆外科医学开宗立派,吴氏刀法,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而他奠定的中国肝胆外科基业,已经桃李天下,万法归宗,不断前行,攻克肝癌!
吴老,您,一路走好!
上观号作者:上海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