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妈亲,爸爸该怎么办
2016-11-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这是大白妈妈为阳光夜校做的专场微讲座
《孩子,父母心中的爱与伤》
主讲人:张思娜
“铺天盖地的亲子书都在教导爸爸妈妈如何做完美父母。但是,哪有什么完美的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缺口,正是因为这样,家庭才显示出其重要性,它就是一个治愈和修复的港湾。父母负责建设,孩子尽管远航,如何建设就是父母们最为操心的问题。这一期,大白妈妈资深心理咨询师张思娜老师将与大家一起探讨。1孩子和妈亲,爸爸该怎么办?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爱的能力
父亲的角色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妻子和孩子的关系特别亲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像结盟一样的关系。比如说如果妈妈生的是一个儿子,可能妈妈跟儿子的关系特别好,如果是女儿,可能爸爸和女儿的关系特别紧密,但是妈妈也一定会参与到这场争夺战中来,想象一下,这样的关系会给家庭带来什么?
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当中,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人是妈妈,这是他最早建立的一种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孩子跟妈妈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连接,所以说,妈妈是孩子第一个爱的人。那么父亲是什么呢?
父亲可能像一个外来者或者侵入者,我们可以夸张一点说,父亲是所有人的第一个敌人。父亲是敌人的原形,那么作为父亲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他需要做家里的一个顶梁柱,或者是定海神针,说白了,爸爸得有力量、得靠谱、可依靠。
第二,就是爸爸光有力量还不够,他还要有爱的能力,这样他才能够带着爱“入侵”到妈妈和孩子的关系里面。然后他需要感化孩子,跟孩子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让孩子把对父亲的敌意,变成对父亲的一种爱。
要学会放手
我们有时说孩子跟妈妈太亲密,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后续会有很多问题。其实很多妈妈是无意识的,她会替孩子做很多。比如上学、写作业,以及他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就会让孩子“断手断脚”,让孩子产生没有妈妈不行的错觉。其实在孩子很依赖妈妈的时候,有可能是妈妈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孩子,她觉得不能离开孩子。所以她会剥夺孩子自主能力、独立能力,让孩子变得没有她不行。
不懂得放手,孩子就会变成妈妈的玩具,孩子自然就不会长大。
什么是放手?爸爸妈妈要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放手?就比如,小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是慢慢的,很尝试性的往前走,这时他可能走两步就觉得自己能走了,很高兴,很窃喜,接着他可能回头看爸爸妈妈。所以他自己出去的时候也会很害怕,冒险到一个程度他就会回来,回到妈妈身边,所以妈妈只要支持他这种探索,那其实就是放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妈妈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受伤。受的伤越多,可能孩子就自然得长得很好,成长的就会越快。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可能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要找一些事情要让自己学习,或者找一些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说你可以跳跳广场舞、打打麻将,或者可以约你的闺蜜出去喝喝茶,逛逛街。
2面对孩子的坏脾气该怎么办?尊重孩子,给孩子支持
孩子的坏脾气
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不高兴就会摔东西,大一点的孩子他可能会跟你顶嘴,甚至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再长大一点,到了青春期可能就直接摔门走人了。其实这些现象反映出,在父母身上,无意识里面可能也有太多的焦虑情绪。比如父母过分担忧子女的前途。
其实成长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比如说,孩子感觉到他做出了一个成绩,他很兴奋的时候,偏偏可能家长没有看到,孩子考了98分你会说他没有拿到满分,还差两分,总是看到差距,没有看到他的努力。好像爸妈很关心他,但是重要的是孩子并没有觉得他并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
事实上,对于父母的关心,孩子会觉得这是对他极大的否定,是一种不尊重。还有我们经常听到父母会跟孩子这样讲,你怎么这么慢呢,快一点,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孩子很容易感到被否定,事实上从一开始,孩子因感受不到父母的肯定,会很难过,长此以往,他就会不断的对父母产生怨和恨。
应对孩子的叛逆
叛逆期的孩子总是喜欢跟父母对着干。
这种状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比较小的时候,这个小的时候可能会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以及他刚刚开始说话的时候,两三岁这样一个阶段,那个时候对着干纯粹就是他要吸引注意力。
第二阶段,他其实是在求助:我真的需要爸爸妈妈的支持,我在外面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会觉得很不安,我不知所措。可是你们却一直责备我,我感觉到跟你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总觉得你们时时刻刻要离开我,抛弃我,所以我只好闯出一个更大的祸让你看到我。所以我们要注意,如果孩子在十几岁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他叛逆、闯祸,或者原来特别乖的孩子变得特别的不听话,甚至学习好的孩子一下子突然就不上学了、厌学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一下,是不是父母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或者看看是不是孩子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我们常常会忘记,不只是孩子在成长,父母也在成长。父母要尝试应对小孩子在每个阶段带给你的挑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趁这个机会想一想自己到底怎么了,为什么面对孩子的愤怒我有时表现的比他更愤怒。所以一个孩子的到来,会给父母一个成长和面对自己的机会。
3对待孩子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吗?态度友好,保有商量的余地
父母的态度要不要一致,我们指的这个态度是对待孩子的态度。中国人的传统鼓励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扮黑脸,扮白脸的后面其实也要有一个一致的态度。如果不一致,父母之间也要多商量。
如果说在父母的教育关系里,一个说可以,一个说不可以,这样不一致其实是让孩子有缝可钻,他知道去找谁,找谁他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其实内心深处孩子的价值观会非常的混乱。他常常不清楚到底自己要怎么去思考自己,到底做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对的。
我有一个来访者,在他小时候遇到父母高度一致的时候,他总是很绝望,因为他感到好像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了。所以在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不是敌对的时候,一不一致其实没关系,主要的不是这个观点是否一致,而是在于我们可不可以一起态度友好,平和的去讨论这些不一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即便有非常不一致的看法,但是如果我们笑着说你看你有这样的想法,妈妈有这样的想法,你的想法很有趣,跟妈妈和爸爸的态度想法完全不一样。以讨论的方式,友好的态度说出来,我相信这个比我们一致可能要更好。
4父母的自我成长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也要成长
父母要学一些东西,要帮助孩子成长,同时自己也成长。所以不仅仅是父母,我想作为一个人,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关于人性的知识、关于成长的知识,关于我们怎样可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记得前一段时间在超市看到有一个小孩子哭着吵着要糖果,通常妈妈会怎么处理?
买给他,或者赶紧把孩子拉走。
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妈妈的心总是很容易被孩子的哭声搅动。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分辨孩子的哭泣。比如一个孩子用哭要糖果,有的妈妈起初告诉孩子就是不买,但是孩子哭声越来越大,到最后妈妈说,算了,算了,受不了你,赶紧给你买。下一次孩子再要东西的时候,可以想到,一定是孩子继续用哭声来索要他想要的。
如果妈妈一味地这样妥协,那么孩子到了青少年时代,哭声不再有用的时候,可能会用行为来表达。
我的孩子也会用哭来索要他想要的东西,那么这时我会告诉他,对不起,我没有听懂你的哭声宝宝,你这样哭妈妈根本就不知道你想要干嘛。你可以用我能听懂的方式告诉我吗?你可以指给我看。如果孩子继续哭,我说好,没有关系,我有时间,我可以等着你。等他不哭的时候,可以用语言或用手势表达的时候,我才会对他有反映。孩子很聪明的,他们不过是需要不断的被训练、被强化。
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有一次我儿子他眼睛一直流泪,之前看过医生,医生说没有关系。但是他流泪大约有五个月之久,后来没办法,医院去看,说是泪道堵塞。那时,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很自责:我怎么可以这样做妈妈,我是怎么做妈妈的。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都会出错,那天晚上我在妈妈团进行分享,有一个妈妈说,其实孩子真的很有弹性。反而是我们的自尊跟自信没有弹性,我们很容易自责。作为父母,当事情发生以后,其实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责备自己,要处理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我们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那个人。
我们作为父母,也有许多需要成长和学习的地方。即便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永远都有一个功课,就是我们要思考自己当下的行为,它的意义是什么。
▌本文来自大白妈妈为阳光大学阳光夜校做的专场微讲座,是大白妈妈资深心理咨询师张思娜老师的讲稿梳理。大白妈妈是阳光保险医院,以阳光保险作为强劲的后盾,大白妈妈也在逐渐壮大,我们目前已经凝聚了五百多名儿科医生,也正在传播正确的育儿知识、新时代的育儿理念以及健康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