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分享151111中医解惑十三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医解惑(十三)‥‥‥‥‥对于伤寒论,看不懂、无法理解的问题
陈老师您好:我是自学中医,从伤寒论开始下手,但是越看越花,不知道如何是好,常常这条条文是写这样,那条条文又写那样,这条说可泻,那条说不可泻,彼此矛盾,不知道要依据哪一条才对。
今天有看到谈论伤寒条文(宋本第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请问老师的看法,如何理解该条文?
作者:陈建元
答:如果是要自学中医,建议可先买知音出版社、繁体版的高等中医研究参考丛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上、下各一册)
共4本书,整个中医架构就会先建立。这是大陆官版教科书,有较高的公信力和严谨性,对于一般疾病,大致都有描述。行有余力的话,再加一本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另外,也要自备一本中医辞典,方便查询。
如果这几本都熟了,功力已算不浅了。先不宜读伤寒论,伤寒论是侧录临床的实景描绘,没有先一段长时间的临床经验(至少要5年以上),伤寒论读了反而一团浆糊。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所以我才说初学不要看这种东西,伤寒论是侧录临床的实景描绘,换言之,仲景就是把临床看到的景象记录下来,而当初是用病、脉、症三样东西记录下来的,你要看懂,不但这三样东西要熟,而且要有很长的临床经验,再回头回来看的时后,就会发现,夭兽喔,原来是在讲这个,当初完全误解了,没有临床经验的人,如何能看懂临床景象的描绘?。伤寒论不是圣旨,更不是玄理,但是金害喔,后代从宋以后,因为理学的兴起,伤寒论是被当成理学在讲授的,变成一条条的圣旨,一遇到病,不是先去分析主症兼症的病机联系,找出病因,而是本末倒置的补风抓影,看看伤寒论中,有哪一条刚好有对到其中的1~2副症,然后就扩大解释的套上去对应,这不是查病机来源来医病,而是拿着疾病去套条文,套对是幸运,套错的更多,歪风盛行,积习不能改,限制了疗效的水平。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这是在讲什么?这段是仲景剪自临床现场的片段。伤寒是恶寒等表症,呕多是一直吐,阳明证的意思在这边是指有发热的现象,合起来,就是「恶寒、一直吐、发烧,不可以用攻下法。」,仲景在前,就已经能这样详细的观察,纪录下这些记录,已经难能可贵,我们不可能再要求什么!但,在临床上,发现恶寒、一直吐、发烧,就不可以用攻下法吗?显然是错误的。药王脉学中一直强调,要读通伤寒论,必须要有能力辨脉,辨病,才能回溯病机,回溯仲景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条文的,只用目前号称辨证的方法,一定会误用误套。
1恶寒、一直吐、发烧。→→→这个可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本脑炎中看到,脉数洪或数黏,病机是春温、冬温,一般不用攻下。
2恶寒、一直吐、发烧。→→→这个可在某类流行性感冒〈湿温型的〉看到,脉缓黏大,病机是湿温,一般不用攻下。
3恶寒、一直吐、发烧。→→→这个可在急性胃黏膜病变看到,脉芤洪或弦芤洪,病机是气郁化火迫血出,一般不用攻下。
4恶寒、一直吐、发烧。→→→这个可在某类流行性感冒〈少阳合阳明型的〉看到,脉带弦,病机是外感兼气滞,依照情况,或攻或不攻下。
5恶寒、一直吐、发烧。→→→这个可在蛛网膜出血时看到,脉沈涩或洪数,病机是瘀毒迷困心窍,可先攻下。
6恶寒、一直吐、发烧。→→→这个可在多种急腹症和肠梗阻看到,脉沈涩,病机是气滞血瘀或寒凝或虫扰,急先攻下。
7恶寒、一直吐、发烧。→→→这个可在肾衰竭的时候看到,脉黏数或黏虚数,病机是浊毒蒙心,可先急攻下治标。
由上面这些临床场景回溯,可以推测,仲景是在第1、2、4个场景时,写下这条条文的,为什么写不可攻下,那是因为当初一定至少有遇过几次这样子的经验,在第1、2、4个场景中,用攻下法失败,所以仲景写下这条经验以告来者。但你再看第4、5、6、7,这些场景虽有恶寒、一直吐、发烧,却是可以用攻下的。所以在这边,才会一直强调读伤寒论,要有能力辨脉,回溯病种,回溯病机,不然,一定误套误用。宋之后的理学兴盛,伤寒论被当成玄理或圣旨来解释,非常不恰当,10家解释中,有9家都乱套一通,看到什么病,就在伤寒论中剪一小段,扩大解释的用在所有情况所有病种中,不合参脉象表现,不合参副症表现,也不细审致病因素不同,非常不合理也不妥当。
再往下看几条条文: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这和上面一样,这些都是临床上的片段,你能指出是哪一段场景吗?
或问:老师,在这边的意思,主要是因为有太阳证、阳明证,而少阳证又梗在中间,所以不可攻下的意思吗?
答:依照条文的本身,这样来解释是没有错。但更要知道的是,这只是临床的片段,并不是通用规则,所以看病时,要把主症、副症、脉象合看,找出背后的病机,而不能拿条文的片段来咬死自己,变成玩文字游戏,这是不可取的,伤寒论是中医的一部份,但中医不仅仅是伤寒论,伤寒论不能涵盖中医,中医却可涵盖伤寒论,伤寒论可占约中医的1/5,其他4/5的重要东西,并不在伤寒论之内。在这边要强调的是,「伤寒论是临床侧录,不是定理」,这个概念很重要,临床侧录的意思,是指伤寒论的条文,是仲景当初,把他观察到的现象和情况,纪录下来,所以这些东西是临床的片段,并不是定理,不但不是定理,而且有时在表达上,也很难表达的很精确,所以你研究它的时后,必须用临床经验,用一个更大包容范围去看待它,这样,你才能还原回去原来在讲什么?。什么叫作恶寒?是一点点寒,还是很多寒,你的感受未必是我的感受,阳虚人稍微风寒就感觉寒冷,热性体质的人,脉象明明拉的很浮紧,问他则说还好,很多逞强的军人,问他则说不会,怕冷是懦夫。什么叫作呕多?从恶心、恶心吐水、呕吐胃容物、喷射状的呕吐‥‥,都叫呕吐,仲景并无记录的那么详细,胆小的人,只吐几口水,已经担心的告诉你他吐很多,顽固的人,明明吐了两碗公,问他的结果是说还好。所以我们看待伤寒论时,必须给条文一个较大的弹性范围,恶寒、呕多‥‥这些都是病人的自觉症状和模糊性指标,相反的,也表示仲景当初记录这些指针,必有一个模糊性的范围,无法很精确,后代若冬烘先生,像校正字典般的来读它,以为伤寒论必字字玄机,逐字拣句,必然死于句下,见树而不见林。
伤寒论叙述的范围是有局限的,无法套在任何的病种和病况上,意思也就是说,伤寒论的原则理法(譬如实则用攻、虚则用补、外感内伤相夹,基本上先治外感,‥‥),可用在百病,这是没错的,但六经、六经提纲条目、八纲,用这些东西来套百病,必然错误连篇,因为这些是后人加上去的,道理甚明,在仲景时代,不用说没有八纲这种分类法,就连外感、内伤这种分类法也没有,外感、内伤的分类法,在历史上,是李东垣写了内外伤辨惑论后,才逐渐明朗化的,那已经是公元年的事了。后代强用六经、六经提纲条目、八纲套上去,说仲景一开始编书,就把这些六经八纲架构先设好,这是不对的,伤寒论是什么?伤寒论就是伤寒论,被「寒」所伤的各种纪录,把临床看到的,被「寒」所伤的各种病,依寒伤后的表现,大概分成6大类〈金匮也可被6大类所归类〉,我们要知道,这已是年前的事了,那时候连纸都没有,没有通信新闻,从台中去台北出趟差,就必须哭哭啼啼的相送,出的去,未必回的来,你还想强求仲景做到什么程度?。后代强用外感、内伤来分出金匮、伤寒论,更是不妥,要知临床上,伤寒与杂病必然分不开,普通人会外感,平常有杂病的人也会感冒,但普通人感冒虽有6病形证,杂病的人感冒,则未必有明显的6病形证,因为体质和其他病种的掺入,会把6病形证掩盖,一切会变的很不典型,该恶寒的不寒,该发热的不热,‥‥‥譬如在门诊科,会看到很多老人,感冒或是生大病、或是败血了,外症竟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老人的神经或功能退化了,身体的警示功能退化不灵敏,明明是恶寒,自己却不知道,明明是严重感染,发热却不明显,而是直接转入败血,能知道这些原理,就知道为什么药王脉学中,一直强调要合参四诊中的所有症状、脉证合看,先反复推敲,确定病机无误,然后再依病机去下药,而反对所谓抓主症套方的方式,因为混入杂病之后,主症未必典型,甚至未必会有主症,又如何去抓?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学的虽都是抓主症的方式,却用不出来的原因,原因就是在于,临床根本不是像教书匠想的那样子。
另外要知道,后人选的六病提纲条文,选的不是很精确,不能太死套,六病提纲条文的体征表现,在杂病中到处可见,却与外感无关,病机来源完全不同,不能同一而论,同一而治。虽在太阳病可以有恶寒现象,但恶寒者,未必是太阳病〈像败血症〉。阳明病可以发热现象,但发热者,未必是阳明病(像肿瘤发热)。少阳病可以有呕吐现象,但呕吐者,未必是少阳病(像上面那些例子)。少阴病可以有四肢厥逆发冷现象,但四肢厥逆发冷者,未必是少阴病(像雷诺氏现象、动静脉管拴塞)。
你想,遇到败血症的恶寒,强调辨证论治就是万能(没找出病机),乱套上太阳病的桂枝汤、麻黄汤,下场会怎样?
你想,遇到恶性肿瘤发热,强调辨证论治就是万能(没找出病机),乱套上阳明病的白虎汤,真的就没事了吗?
再强调一次,看病必须合四诊,先确定病机后,才能有下一步的用药动作,在伤寒论中随便剪一段,任意套在任何病种、任何病况的上面,叫做乱套一通,必然状况百出。
或问:老师,我看到郝万山教授的这一篇,因为其中也有讲到肠梗阻,但似乎不赞成用攻下法,不知老师的看法如何?
以下是郝万山教授的讲稿:
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这条很重要,从注家解释来看,有阳明病的病人,又有呕多,那可能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热在胸膈。阳明病,热在胸膈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如果胸膈的无形之热上扰胃脘,可以出现呕吐,那用栀子生姜鼓汤来治疗。你把这种病当成阳明里实证来泻下,那就更伤里气,会造成病情的恶化,所以这种阳明病是不可以攻下的,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呕多是少阳的特征。少阳病有心烦喜呕,少阳是个胆热气郁的证候,胆火内郁最容易犯胃,因此少阳病常常出现喜呕、多呕、善呕。在《伤寒论》中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这里的阳明病兼有呕多,说明阳明病兼少阳病。而少阳病本身,应当禁吐、禁汗、禁下。少阳是个是小阳,是弱阳,抗邪的能力不足,汗法、吐法、下法,对少阳的邪气起不到祛除作用。只能损伤少阳的正气。所以《伤寒论》特别强调少阳病要禁汗、吐、下。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只要见到了少阳病,在治疗上都要为少阳让路。如果现在少阳和阳明同病,那你只能以和解为主,或者在和解的基础上兼以用下法,而决不能单独的用下法。这是我们的第二种解释。
阳明病是阳明里热实证,呕多是少阳病,在治疗上应当以和解为主,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下法是可以的,单独的用三承气汤泻下是不可以的。
中医也罢,西医也罢,研究的对象都是病人,研究的对象都是临床疾病,我们如果把这一条放到临床上来看,什么样的病人会既有阳明病的特征,又有呕多的表现?我观察到的,绞窄性肠梗阻,在城市里病情发展到这么严重程度的很少见,因为治疗都很及时,在农村偶尔能够见到。所以绞窄性肠梗阻就是肠梗阻,又伴有肠壁的血液循环障碍,甚至伴有肠壁的坏死,病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的时候,腑气不通的临床表现,没有大便、不排气,必然是存在的。绕脐痛、腹满痛、腹大满不通的症状也是必然存在的,而病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全身毒热内盛的症状也出现了,有潮热,有谵语,甚至有热盛神昏的表现,所以这是阳明病具备了,可是大家不要忘记,这是个肠梗阻。肠梗阻的特征之一就是呕吐,梗阻的部位偏高,呕吐出现得早,梗阻的部位偏低,呕吐出现得晚;但是最突出的症状就是呕吐,所以我想也行是张仲景遇到的是一个绞窄性肠梗阻的病人,从全身的毒热症状看,从腹部的实证表现看,可以诊断为阳明病。但是他有呕多,用上承气汤泻下导致肠穿孔,导致感染中毒性休克而死亡,所以他才写下这么一条。这是我们结合临床来看,所以这就特别提醒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一个绞窄性肠梗阻的病人,尽管他具有阳明腑实证的所有的症状特征,因为他有呕多,那绝对禁下,一下病人准死亡。
答:所以说啊,读伤寒论要辨脉、辨病、辨症、辨病机,回溯原病,不宜伤寒文任意剪一段,到处乱贴,否则一定搞的七荤八素。
绞窄性肠梗阻是什么?除了部分一发病,就是较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外,绞窄性肠梗阻,主要是一般肠梗阻治疗失当后,病程一直发展下去的终末结果,那已经是肠梗阻病程的最后了,病程发展到绞窄性肠梗阻〈尤其在绞窄性肠梗阻的末期〈相当于中医的疽结型〉〉,都亡阴、亡阳了,当然不能用攻下,但肠梗阻并不是发展到这边才会发烧、呕吐,而是中期、甚至初期就会了(依个体差异而定),这个时候就已经切入这条条文了,而不是放到人都快挂了,才想到这条条文,必须把握初期到中期,可攻下的这段黄金时机,黄金时机一过,到了亡阴、亡阳,治疗就棘手了,这时才想到这条条文,人不是挂了吗?
急性肠梗阻的原因很多,黏连性肠梗阻最常见,蛔虫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迭、腹外疝嵌顿‥‥都会导致肠梗阻,虽然同见发烧、呕吐,但肠梗阻是由一大群不同原由的病因,都会导致的结果,并不是一种病机而已。有发病急的机械性肠梗阻,也有发病缓的麻痹性肠梗阻,有全阻塞性的,也有半阻塞性的,正因为病机的来源有差异,所以才要辨脉辨证而治,而不是整方套用,大承气汤可以用?或大承气汤不可用?或大柴胡汤可用?或大柴胡汤不可用?或要和解?或不和解?药是一味加一味组合成方的,不是这样套用的,这时也不是讨论用什么方的时机,先由脉证确定出你的病机是什么?再来讨论用什么方还不迟!
有些急性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用行气攻下法:炒莱服子30克、芒硝15克、甘草15克→→→用本方治疗肠梗阻50例,其中47例在8小时内症状缓解,并排气通畅,占全部病例94%。另外有2例转手术,1例死亡(张鸿谋?天津中医?,(3):16)。这有动到少阳吗?这是没有动到少阳的,需不需要动到少阳的疏肝理气,决定是在脉证的病机为何?不是一看呕吐,就和小柴胡、大柴胡这些东西挂上去。
肠梗阻在实证时,这时目光有神、精神充实、说话有力,这频率是弦洪或弦滑数大,治则是寒下或峻下。在虚证时,这时目光暗淡、精神无神、说话低怯无力,这频率是沈细或虚数无力,治则是温下或扶正攻补兼施而通下。
若是观察临床,会发现肠梗阻的发展,在中医里,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一个阶段守不住或治疗不当,就会往下个阶段走:
痞结型→→→瘀结型→→→疽结型
痞结型是指肠腑气机不畅,这频率偏沈弦,腹痛较轻,相当于无血运障碍的单纯性肠梗阻。
瘀结型是指由气滞进而血瘀,痛、呕、胀、闭四大症,进一步加重,这频率偏沈涩,已经可有轻度的腹膜刺激征,相当于有轻度血运障碍的各种急性肠梗阻。
疽结型是指气滞血瘀持续不解,进一步化腐生热,溃烂穿肠,腹膜炎,感染性休克,这频率细数或虚散不敛,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甚至亡阴、亡阳,相当于绞窄性肠梗阻的晚期。
由上可知,绞窄性肠梗阻是前面的病程,没有接好而阻断,任由持续发展的结果,前面没有把握时机攻下,后面就连攻下的机会都没有,脉拉紧的时候不攻,等脉涣散了才要攻,怎么攻?
在这边所说的「攻下」二字,并不是指大承气汤,也不是指大柴胡汤,更不是指什么和解不和解!而是指要依照病机攻下,看病必伏其所因,攻是指相对应于各种病机的攻性药物,可以是理气药、活血药、消导药、化痰药‥‥,下是指各种可下的药物,可以是大黄、芒硝、甘遂、牵牛子‥‥,攻下法是一个大族群。谁说一定要用大承气汤?若是脉偏沈弦的,应该是大队理气化瘀为主,重用一味大黄即可,而不是在大承气汤和大柴胡汤中,选A或选B,这是思路不广。在现代医案数据上,证据显示对于肠梗阻的治疗大纲,主要是以攻下法为主的
1行气通下(攻下)法
2怯瘀通下(攻下)法
3泻热通下(攻下)法
4逐水通下(攻下)法
5温寒通下(攻下)法
6驱虫通下(攻下)法
7消导通下(攻下)法
8润肠通下(攻下)法
9扶正通下(攻下)法
(当然,如果是后期的绞窄性肠梗阻,脉证已经显示都快亡阳、亡阴了,就不能再用攻下)。而各种的攻下法,早就超出了伤寒论的范围,也超出了可以让我们乱套方的范围,只能在遇病时,精通四诊,用脉症来分析出,到底是卡在那一种病机环节上(或是更复杂的,这9种更进一步的复合证),然后再依病机下药,才能有较大的把握,而不是剪一段伤寒文来对号入座,幸运有时套对,错的机率更大。
郝教授上面这段贴文,并不完全正确,肠梗阻的病患,大都有阳明腑实的不大便,却不能说因为他同时呕多,两样都符合伤寒条文,就不能下,这是被套死在伤寒条文上,却没有透过条文,再去确认条文背后的病机本质,过度的扩大解释,却不知道不合大量的临床案例经验统计,就上面这四本厚皮书,就能找出大量的案例,都是在阳明腑实、呕多、脉实的时候,趁机攻下,阻断病程,转危为安,可以支持这种论点的不正确。重点不是在于呕不呕,也不是在于不大便,那只是外症,就是不严重的肠梗阻,也会不大便,也会呕。只要他的脉是实的,说话有力,腹膜刺激征不大,此时就当攻下,错过这个时机,一样也是不大便,一样也是呕,但脉变不一样了,变成散涣不敛了,说话无力了,腹膜刺激征明显了,这时已晚了。到了肠梗阻的末期,不是说用了承气汤才肠穿孔,而是末期会转成亡阴、亡阳、脉都散涣了,再下承气,刚好促其早死,一命呜呼,那肠穿孔怎么来的?就是原先该下的时候,不知道要攻下,结果梗塞久了的肠子,气滞血瘀持续不解,进一步化腐生热,溃烂穿肠,腹膜炎,感染性休克,这时候已经徒呼奈何了。另外,在这边也必须知道,此处的攻下,和伤寒论并无关系,更不干阳明病或少阳病,此处的攻下,纯粹是因「瘀滞肠腑」,所以攻下,这是直接紧抓病机来下药,完全不用伤寒理论,不绕圈子的,什么病都要用伤寒论来核对,那是绑死自己。发热和呕吐都是假象,瘀滞才是真相,只要瘀滞的真相除去,属于假象的发热和呕吐,自然退掉,你抓这些假象的发热和呕吐,硬要去套伤寒论的条文干什么呢?。病机的种类甚多,很多并不存在伤寒系统中,就像上段问答所说的,硬要用6病来解释百病,来解释整个中医,这是行不通的。伤寒文不能任意套在任何病况上,要先看整个条文当初的环境和背后的病机本质,一律当成定理来使用,这是不正确的。
治白癜风的中药方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