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诱发经常便秘nbsp经常便秘

2016-1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随着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便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在北美洲,慢性便秘患病率为19%,而我国内地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25.9%。便秘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对疾病的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引起气胸、脑出血、肠梗阻、加重心功能衰竭等。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因素,使其较健康人更容易发生便秘。

1便秘的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肠胃功能减退: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结肠、直肠肌肉萎缩、张力减低、膨胀感觉迟钝,使大便常时间留在肠内,加上老年慢性病患者活动减少,部分患者还长期卧床,肠蠕动减退,排便无力,从而便秘。

饮食结构不合理:慢性病患者长期慢性疾病导致食欲减退,患者家属普遍认为患病后因加强营养,而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食物,进食精细多,粗粮少,容易造成便秘。

水分不足:饮水量不足,失水过多。某些慢性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因用力呼吸及反复咳嗽会增加水分丢失;慢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为减少循环血量而使用利尿剂,也导致水分流失。

滥用泻药、栓剂:服用泻药后一时把大便彻底排空,随后几天又无大便刺激正常排便,又需要服用泻药,如此反复,产生生理依赖,失去正常排便功能,加重便秘。

2、心理因素:

排便是通过神经反射来完成的。慢性病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导致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悲观心理,或者由于心肺功能差,曾因用力排便而出现心肌梗死、脑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对排便产生恐惧心理,或者由于排便方式的改变,多数患者不习惯卧床便秘或怕麻烦家人,尽量抑制排便,从而也会造成便秘,经常便秘的发生

3、家庭、社会因素:

患者及其家属对便秘的认识不足。大多数患者及家属认为在进食少或不进食的情况下排便少或不排便是正常现场,未能总是,导致了便秘的发生。还有慢性病患者活动少、身体虚弱,也加重了便秘的发生。

2怎么预防、解决便秘

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慢性病患者最好选择在饭后(早晨后最佳)排便。此时胃结肠反射最强,排便容易建立条件反射。平时有便意时不要忍耐,应立即去排便。

合理安排饮食:多吃粗粮,含高纤维食品。多吃水果多喝水。睡前喝一杯蜂蜜水或清晨空腹饮一杯2淡盐水有助于大便通畅。

适当运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要进行适当的活动,增强肠蠕动促进排便。

药品辅助:选择安全无副作用的便秘产品解决便秘,一般建议选择国际国内诊治便秘指南中推荐的安全性便秘药,如香丹清,一果一叶一黄芪,草本清肠,芦荟叶、银杏果,使大肠水份大量增加,同时刺激肠道内神经节,促进大肠蠕动,加上黄芪补气健脾,提高气血津液(水份)生成,肠道有水有气又有力,推动大肠顺顺滑滑的排出宿便。对经常便秘、反复便秘的患者效果尤佳.

---------------------

备注:文章选自央视网广西频道/39健康网报道。

央视网报道: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qmyc.com/jbyy/1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