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类技能真题第二期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师资格考试网上缴费已经开始了,距离考试也不远了,不学习是不行的,想着走什么小道也肯定是不行的!通关捷径就是学习,我们能做的,是让你有目标的轻松学习!
通利教育中域医考在这里整理了下,希望可以帮助今年的考生们~
如果有对医考相关的问题咨询的话,可电话联系我们哟~联系方式:--(职老师)--(郑老师)
何某,女,37岁,已婚,于年5月14日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分娩后,出现大便干结,4~5天一行,虽经服用“蜜水”、“菜汁”、“香油”仍效果不显,因在哺乳期,未曾服用“泻药”,希望寻求中医治疗,故来就诊。现症见:大便已4日未下,面色元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食少纳呆,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及异常汗出。追问病史,此女属首次分娩,产程较长,失血较多。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5℃,P:70次/分,R:16次/分,BP:/70mmHg。营养欠佳,表情疲惫。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为每分钟4次,余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5×/L。Hb:g/L,RBC:3×/L,N:62%,L:37%,E:1%。尿常规:未见异常。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脾、胰、双肾、膀胱、子宫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左侧大肠癌相鉴别(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请与肠结相鉴别(中医执业医师)。
黄某某,男,52岁,职员,已婚。年3月22日初诊。
发现HBsAg阳性史10年,因无不适症状,故未做进一步检查。1个月前因与邻居吵架后出现肝区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未予诊治。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加重,自觉倦怠乏力,口干咽燥,烦热,头晕目眩,遂来诊。
查体:T36.5℃,P:72次/分,BP:/70mmHg。神志清,中等体形,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肝区叩痛(+),未见其他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总胆红素:16μmol/L。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鉴别(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请与悬饮相鉴别(中医执业医师)
三、患者姓名:何某性别:女年龄:37岁职业:干部婚况:已婚
主诉:大便干结30天。
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分娩后,出现大便干结,4--5天一行,虽经服用“蜜水”、“菜汁”、“香油”仍效果不显,因在哺乳期,未曾服用“泻药”,希望寻求中医治疗,故来就诊。现症见:大便已4日未下,面色元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眼睑结膜苍白,食少纳呆,小便正常,无发热恶寒及异常汗出。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为首次分娩儿,产程较长,失血较多。
体格检查:T36.5℃,P:70次/分,R:16次/分,BP:/70mmHg。
一般情况:神色:营养欠佳,表情疲惫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脉细。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睑结膜苍白
头部有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5×/L。Hb:g/L,RBC:3×/L,N:62%,L:37%,E:1%。尿常规:未见异常。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胆、脾、胰、双肾、膀胱、子宫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权分析):以便秘为主症,诊断为便秘。分娩时产程较长,失血较多致血虚津枯,失于濡养发为本病。血虚津枯,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难下;血虚不能下荣于面,则面色无华,品唇色淡;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心神失养,故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为血虚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应与肠结鉴别。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便肠结多主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难行,可有无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分娩时产程较长,失血较多;
2、临床症状:大侠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
3、查体:睑结膜苍白,肠鸣音正常,为每分钟4次;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5.5×/L。Hb:g/L,RBC:3×10/L,N:62%,L:37%,E:1%。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左侧大肠癌相鉴别,后者可以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有时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常并发肠梗阻,晚期可扪及腹部肿块,出现全身消耗表现,粪隐血检查可作早期诊断线索,结肠镜检查可确诊。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便秘中医证型诊断:血虚型
中医诊断:1、功能性便秘
2、失血性贫血
中医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加减
当归20g生地10g麻仁15g桃仁9g
枳壳9g生首乌15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营养支持,鼓励多渣饮食,适当食用富含纤维素食物,鼓励适度运动
2、促进胃肠动力药物
3、纠正贫血
四、患者姓名:黄某性别:男年龄:52岁职业:职员婚况:已婚
主诉:肝区隐痛1个月,加重1周
现病史:1个月前因与邻居吵架后出现肝区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未予诊治。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加重,自觉倦怠乏力,口干咽燥,烦热,头晕目眩,遂来诊。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乙肝阳性史10年。
体格检查:T36.5℃,P:72次/分,BP:/70mmHg。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少。脉象:脉弦细。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有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肝区叩痛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总胆红素:16μmol/L。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体(+)。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胁痛为主症,诊断为胁痛。年老体虚,精血亏损,甘阴不足,又兼肝郁化热,耗伤肝阴,不能濡养肝络,故而胁肋疼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为阴虚胁痛之特征。阴虚易生内热,故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肝主筋,肝阴不足,四肢筋骨失于濡养,故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悬饮相鉴别,二者都可见胁肋疼痛,后者变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斜肩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发现HBsAg阳性史10年;
2.胁痛,乏力,头晕目眩,心烦,口干咽燥;
3.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总胆红素:16μmol/L。
4.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体(+)。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鉴别,后者可有持续发热,游走性、复发性大关节炎等肝外表现,患者无乙肝感染史,免疫学中自身抗体相关检查多呈阳性表现。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协同中医证型诊断:肝阴不足
西医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治法:养阴柔肝
中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黄15g枸杞子15g北沙参15g麦冬9g川楝子12g山栀子9g当归9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干扰素治疗,可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
2.保肝药物
3.对症支持
第四题的答案小编留给大家想一想~明天小编再公布第四题的答案!
以下是往期试题二的参考答案,试题二的原题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哦~
二、患者姓名:刘某性别:男年龄:22岁职业:学生婚况:未婚
主诉:阵发性腹痛5天,脓血便3天。
现病史:5天前因参加同学生日聚会赴酒店就餐,5小时后出现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3日前又出现便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胨,微腥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感,小便短赤,遂来诊。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庭史,无异常
体格检查:T:38.1℃,P:90次/分,R:16次/分,BP:/80mmHg。
一般情况:神色:面色略红,精神不振;形态: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滑数。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左下腹轻压痛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L,N:85%;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有不洁饮食史,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泻下赤白脓血便属痢疾病。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壅塞肠中,导致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发为本病。湿热之邪壅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脂络受损,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亦为湿热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当与泄泻相鉴别。两者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后者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西医诊断依据:
1.有饮食不洁史;
2.有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
3.发热、左下腹压痛;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亦显著增高: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后者亦可表现为腹泻、黏液浓血便、腹痛,便可伴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口腔复发性溃疡等多种肠外表现,粪便检查无痢疾杆菌,X红钡灌肠、结肠镜检查可协助诊断。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痢疾中医证型诊断:湿热痢
西医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
中医治法:清肠化湿。
方药:芍药汤加减。
白芍30g黄芩12g黄连12g当归10g
槟榔12g木香9g大黄9g(后下)肉桂5g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抗痢疾杆菌治疗
2.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长按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可以治愈